岁末年初,各路骗子开始疯狂“加班”。家长给孩子报寒假培训班,却遭遇“QQ诈骗”;市民取钱时太大意,造成银行卡被盗刷;QQ好友被人冒充,“机票骗局”总有人中招……1月28日,南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专门分析节前易发的四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让市民认清骗子伎俩,提高防范意识。
QQ里的孩子不一定是你孩子
寒假已至,南宁有不少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些提高能力的培训班,但骗子特地针对这种需求设置一种新骗局,近日南宁市已有学生家长中招。
【案例】
2019年1月10日,南宁市罗女士(化名)收到女儿名字的QQ发来的信息称,学校联合教育局邀请北京清华大学的资深教授来学校授课并开办培训班,专门培训英语口语、计算机等三门课程,共计150节课,培训费用2.35万元,报名截止时间是当天中午12时,联系人为高主任。罗女士觉得这是件好事,便添加了“高主任”的QQ号。“高主任”在Q里对此次“培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罗女士很快决定为女儿报名参加,遂将2.35万元转账至“高主任”提供的银行账户。事后,罗女士电话联系女儿班主任,班主任称并没有这项培训,女儿也说从未注册QQ号,罗女士这才发现被骗。
【拆招】
近年来,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渠道大量获取在校学生的家庭信息,并想方设法针对家长行骗。此种诈骗时间掐得很准,专门利用学生白天上课不方便联系的时间段,冒充孩子用QQ添加家长,谎称因事情紧急借同学手机发信息。家长添加后,“孩子”就发来一张举办培训班的“通知”,并称自己想参加,让家长帮忙报名。由于孩子正在上课,不方便随时联系,一些家长就会选择联系“通知”上的“老师”进行了解。经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和推荐,家长不免动心,就按照“老师”要求将培训费转至指定账户。由于骗子专挑孩子及班级老师上课时间行骗,一些家长因觉得不方便联系,错过核实的机会进而落入骗子的圈套。
【支招】
◆QQ、微信里的孩子不一定真是你的孩子,涉及学习费用、钱款等一定要先跟孩子、班级老师等核实,不要因不方便、一时联系不上就放弃核实。
◆给孩子报班要通过正规途径。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要仅凭网络上的一些所谓红头文件、通知等就按照文件要求联系里面的老师或仅凭只言片语就付款。应拨打文件提及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官方电话进行咨询核实,确认真伪后再进行报名等操作。
◆遇事可与同班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咨询相关情况,有助于分辨真伪。
手机绑定银行卡,小心被盗刷
银行卡在自己手上,卡里的钱却被盗刷,连绑定的手机号也被篡改了?春节前,正是骗子们“打鸡血”的时候,市民的“无意”可能会造成银行卡被盗刷。
【案例】
2018年10月8日,南宁市民罗先生(化名)在查询某银行卡的余额时,发现只剩7分钱,他立即查询账单发现有一笔9456元的消费不是他本人消费,手机也未收到信息。他的银行卡被一个QQ号绑定,并更改了绑定手机号码。
南宁警方对该类型案件展开侦查,很快就还原出了作案嫌疑人,成功打掉了盗刷银行卡诈骗的整个团伙。
【拆招】
点击短信不明链接:骗子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受害人点击后手机就被植入木马病毒,嫌疑人盗取受害人银行卡等信息进行盗刷;
银行ATM异常:骗子在银行ATM取款机上安装读卡芯片和微型摄像头,受害人取款时如没有注意异常,骗子就能复制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行盗刷;
个人信息泄漏:受害人在日常生活和各类社交网站上,无意之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证等个人信息。
【支招】
◆谨慎保护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资料信息,不轻易告知他人,特别是在网上填写各种资料的时候更要谨慎;
◆在ATM取款、查询或在POS机上刷卡消费时注意机器及周边是否有异常装置,操作时遮挡密码;
◆可以设置一张专门进行网银支付的银行卡,需要使用网银时,才将钱款存入网银中进行支付。
“买机票”骗局,总是有人被骗
如今,骗子越来越“专业化”,瞄准机票下手了。手段并不高明,“工具”就是两张图。
【案例】
2018年10月20日,家住南宁市的陆女士(化名)在家中玩手机时发现有人添加QQ好友,对方头像正是她朋友黄某,陆女士自然而然就添加了。随后,黄某发信息说因在国外旅游支付不了机票,想让陆女士帮忙订购。黄某说先将机票钱转给陆女士,并发来两张转账的截图。但是陆女士并未接到转帐款,黄某说跨行转账有延迟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看到转账截图后,陆女士也没多想,问对方如何购买机票,黄某接着发来一个购票经理的联系方式。陆女士立即联系该经理,并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最后将2.6万余元分三笔转账给了对方。操作完成后,陆女士在微信群中看到朋友黄某发消息说其QQ被人冒用,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南宁警方于2018年12月底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并查清了骗子的诈骗套路。
【拆招】
经调查,第一步,嫌疑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境外用户QQ状态,收集该用户的好友账号;第二步,“克隆”一个新的QQ号,以“不小心删除好友”为由重新添加好友;第三步,冒充QQ主人,编造在境外手机通信障碍、发生突发事件急需回国等种种理由,请受害人帮助联系航空公司某某经理代购机票。
骗子通过克隆QQ头像及其他个人信息,使受害者认为骗子就是某位好友;在要求受害人购买机票之时,骗子精心制作一张假的转账截图,使受害人认为“好友”已经转钱过来了,帮忙买机票只是举手之劳,戒备心几乎降到最低值。
据嫌疑人交代,实施诈骗的过程中,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是总是有人被骗,因为受害人疏忽大意及碍于面子不愿意打电话进行核实的心态,才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警方查获网络诈骗窝点。
【支招】
◆新加好友要注意。遇到好友添加QQ或微信好友时,通过打电话等方式来确认,不要轻信头像、签名之类的信息。
◆遇好友求助要核实。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上遇到好友求助,尤其是涉及转账汇款时,通过拨打当事人电话等进行确认。
◆办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机票应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机票代售点等正规途径。遇朋友请求帮忙购买机票时,如朋友提供非官方客服电话或者私人手机号的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要碍于面子,存在安全隐患的要求应该拒绝。
◆如果上当受骗,要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到附近派出所报案。
诈骗套路升级,专对财务下手
警方陆续发布反诈宣传,不少群众也听过针对财务实施诈骗的案件。为了提高得手率,骗子也在升级套路,不从QQ入手,而是拐了个弯,从邮件开始。
【案例】
2018年12月24日,南宁市江南区某公司财务黄女士(化名)使用公司邮箱时收到一封邮件,署名为公司其中一位股东。该“股东”在邮件中要求黄女士加入公司股东的QQ群。黄女士没多想就入了群,群里果然有公司“老板”及其他“股东”。公司“老板”指示黄女士将23.5万元转给一名客户,黄女士就照办了,后核实才发现被骗。
【拆招】
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得某公司的人员架构甚至公司业务往来情况,伪造一个Q群或者微信群,在这个假的群中克隆该公司数名领导的QQ号或者微信号,姓名、头像等都与这些领导的QQ号相符,制造出领导工作群的假象。随后,骗子将该公司的财务人员拉进群,要求财务将钱款转至某某客户账户。
【支招】
◆各公司要完善财务制度,不轻易在微信、QQ、邮件等下达转账指令。
◆财务人员最好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轻信;
◆财务人员加入公司QQ群、微信群等工作群,必须电话或者当面核实;
◆先核实再操作。遇到公司领导在网络中要求转账的情况,请先打电话或当面向领导核实。
来源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卢荻 通讯员 王丹
值班编辑丨欧阳美荣